文献摘录 | 「间歇充气加压」用于VTE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5/01/10 浏览量:1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住院患者可预防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
目前,VTE的预防方法包括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其中间歇充气加压(IPC)是VTE的主要机械预防方式之一。随着各级医院对VTE预防工作的重视,如何规范使用IPC进行VTE的科学预防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VTE防治医疗和护理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IPC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IPC简介
IPC是一种通过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主机对其气囊循环充气和放气,实现对气囊包裹的肢体间断施加压力,以促使加压肢体肌肉被动收缩,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方法。IPC不仅可用于DVT的预防,还可用于淋巴水肿、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疗。
IPC用于VTE预防的作用机制
IPC可在不增加出血事件及死亡率的同时,通过压迫深静脉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峰值血流速度,还可以提高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减少血液凝集,并可以降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的活性,从而提高内源性纤溶活性,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IPC用于VTE预防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对于VTE低风险患者(如Caprini评分1~2分)或者VTE中、高风险(如Caprini评分>3分)且同时存在出血风险患者推荐采用机械预防,对于无出血风险但存在VTE中(高)风险的患者使用机械预防或(和)药物预防,特别是将IPC作为机械预防措施来预防VTE。国内外指南在IPC适应证方面一致,其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外科手术(如心脏、血管、胃肠道、神经、骨折、关节置换及其他手术)、长期卧床、急性脑卒中患者和妊娠、产褥期妇女等。
禁忌证:怀疑或被证实存在VTE、充血性心力衰竭加压肢体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缺血性疾病、皮肤异常(如溃疡、皮炎、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开放性损伤或放置引流管等)肢体严重畸形或残缺导致无法使用加压套、对加压套严重过敏等。由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肢体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及严重下肢水肿患者应谨慎使用。
IPC在VTE预防中的应用
1.加压套选择:
临床上可结合患者需求、舒适度及临床经验来进行加压套的选择。对于下肢加压套长度的选择,大腿型、膝下型和足底加压套均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但相较于大腿型,膝下型加压腿套(简称腿套)使用时便捷性和舒适度可能占优势。在双下肢均不存在机械预防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尽可能在双腿实施IPC。
2.压力选择:
根据IPCD加压模式的不同,可将IPC分为分级加压和等压加压两种。分级加压模式通常在脚踝、小腿和大腿处施加逐渐递减的压力,等压加压模式是腿套向腿部不同部位施加相等的压力。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加压,均推荐对大腿和(或)小腿施加35~40 mmHg范围内的压力,腿套内充气大约10s次,然后放松1min,再重复该循环2s。
使用VFP时,仅对足部进行加压,由于足部静脉丛储存的血量较少,推荐选择130mmHg左右的压力以促进静脉血回流。推荐使用专用于血栓预防的装置预防VTE其主机面板无压力调节模块,开机后默认充气压力在规定范围内,以避免操作者因未及时调节压力而带来施压不当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3.加压时机:
早期开始机械预防对于预防VTE有重要意义。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心脏手术、腹部手术重大创伤或脊髓损伤等VTE中风险及以上患者自入院即可使用IPC来预防VTE。推荐对于VTE中风险以上的外科患者,可在麻醉前开始使用IPC,在术中与术后可结合抗血栓袜(AES)使用,直到患者可以正常活动或恢复到疾病前的活动水平。急性脑卒中发生3d内的患者应从入院开始,至少连续应用IPC 30d或直至患者出院为止。
4.加压时长:
采用IPC进行VTE预防,建议每日不少于18h。对于完全无活动能力的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延长每天的使用时间。在实际工作中,常因IPCD配备不足、患者经济负担及使用中的舒适度问题导致部分患者应用时间不足。当IPCD数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时,建议采用其他机械预防措施(如AES等)预防VTE。
相关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PTE:
进行IPC治疗期间,如有未被发现的血栓脱落, 血栓随着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后又到达并阻塞于肺动脉或其分支,可能会引起以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心悸等为主要表现的PTE,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在进行IPC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无使用禁忌证,必要时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
PTE一旦发生,应确保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因体位变化引起二次栓塞。密切监测患者呼吸、 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血气的变化,并给予呼吸与循环支持,无出血风险时尽早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
2.肢体缺血:
IPC治疗期间,由于肢体局部承受的压力过大,动脉血无法顺利到达肢体末梢,导致肢体缺血、缺氧, 可表现为皮肤苍白、皮温下降、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等。为预防肢体缺血的发生,操作前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有无 IPC应用禁忌证,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加压模式及加压时长。
治疗期间,应加强巡视,及时查看患者肢体有无缺血表现,特别是本身存在肢体感觉异常或障碍的患者。一旦出现下肢缺血表现,应立即停止IPC,并及时汇报医生。
3.压力性损伤:
IPC相关压力性损伤是由长时间充气加压气囊压迫造成的皮肤和(或)软组织局部损伤,可能导致皮下及软组织缺血坏死,可表现为皮肤红、热、痛等,严重时会有水泡形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IPC应用前,应协助患者保持病员裤平整,除去足部或腿部饰物。
治疗时确保连接管在腿套外表面,并注意询问、倾听患者有无局部疼痛等不适,加强对肢体皮肤的观察;指导患者做好皮肤清洁, 保持干燥。若出现上述压力性损伤的表现,应立即停止IPC,及时汇报医生,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做好皮肤护理。
4.加压套材质过敏:
患者对加压套过敏的情况很罕见。一旦出现,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严重时出现水泡、湿疹、皮肤破溃等。因此,在进行IPC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操作时避免加压套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如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评估过敏程度,必要时遵医嘱停用IPC,并予抗过敏药物等对症处理。
IPC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近几年国内医疗机构对VTE预防关注度的不断提 高,各种关于IPC的临床实践指南及研究进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临床实际应用仍面临严峻挑战,如患者依从性不高、设备不足、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缺乏相关知识等。IPC在临床的规范应用,需要医疗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配合。
医疗机构应增加IPCD配备,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开展VTE相关科普教育,加强医护人员IPC操作培训,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相关健康教育的掌握度。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和 IPCD的评估,保证IPCD的有效运行,并针对导致依从性降低的原因,采取可行措施。
正确认识IPC的角色和作用
VTE预防是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重点及难点。IPC虽然是机械预防VTE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VTE预防的全流程管理中,往往需要配合其他预防方式共同实施,如基础预防和(或)药物预防。同时,IPC也可以联合其他机械预防措施共同实施来预防VTE。因此,应正确认识IPC在VTE预防中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为规范、科学地预防VTE奠定基础。
结语
规范化应用IPC对于预防VTE的发生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应对医护人员加强IPC相关知识的培训,保证IPC治疗安全,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IPC应用依从性,以有效降低患者VTE发生率。